管理常识
“给基层讲复杂工具,听不懂;给高管讲基础操作,没兴趣”企业总觉得让大家都听听,没坏处,出发点是好的,效果就不一定了。
不同层级的精益人才,核心职责和能力需求完全不一样,怎么能 “一锅烩”培养?
一、避开共性坑:别用“一刀切”培养
70%企业的通病:全员学同一课程、考同一内容,忽视层级差异。结果基层不会找浪费,中层不会推项目,高层不会搭体系。
其实咱们得想明白:精益人才培养,就像给不同年龄段的人做饭——小孩要吃软烂易消化的,年轻人要吃营养均衡的,老年人要吃低盐低脂的。基层、中层、高层的
二、分层定制:基层、中层、高层,各有培养重点
1、基层(一线员工、班组长):聚焦“会找、会改小问题”
基层是现场改善的“第一发现人”,基层员工每天泡在现场,最清楚哪里有浪费、哪里能改进,他们的核心价值是“发现小问题、完成小改善”。
共性方法:
①用“10 分钟微课堂”:每周讲1个现场浪费(如等待、搬运),不讲理论只说实操;
②定“每月小任务”:让员工在岗位上找1个“能动手改的小问题”(如工具摆放、操作顺序);
③轻考核:侧重“小改善落地数量”和“改善效果”,减轻理论考核。
2、中层(部门经理、精益专员):聚焦“会带项目、能推落地”
中层的重点,牵头跨部门改善,推动方案落地。中层既要懂精益工具,又要能协调资源、带团队,他们的核心价值是“把基层的小改善升级成部门项目,再推动跨部门协作落地”,所以培养重点是“项目管理能力”和“跨部门协同能力”。
共性方法:
①绑“实战项目”:让中层牵头1个跨部门目标(如缩短交付、降停机率);
②按需补技能:缺啥教啥(这是重点!!!);
③配“实战带教”:每1次帮助解决项目过程卡点难题。
3、高层(厂长、高管):聚焦“会搭体系、造氛围”
高层重点是定精益方向,推动全员参与。高层不用纠结于具体的项目细节,他们的核心价值是“定方向、搭体系、造文化”,让精益能在全公司扎根,所以培养重点是“战略思维”和“文化构建能力”。
共性方法:
①抓“战略对齐”:每月开 1 次“精益战略研讨会”:和高管一起梳理“公司精益目标”(如培养基层改善员、搭改善机制),每季度组织 1 次“标杆企业参访”不是学工具,而是学“精益战略怎么和业务结合”。
②做“现场示范”:每天去车间 1 次不是检查工作,而是“带头找问题、听建议”
③重氛围:高管的重视,是精益文化落地的关键,通过宣贯会,重要发言等强调精益的重要性。
三、落地关键:3个细节,让分层培养不跑偏
1、先做“需求调研”,再定方案
了解、诊断各层级“最想解决啥问题”,根据需求定内容,员工才愿意学、用得上。
2、 让“高层带头”,破除抵触
很多基层、中层抵触精益培养,是觉得“领导就嘴上重视,实际不参与”。所以高层必须带头,中层认真牵头项目,基层才会跟着动——精益培养,自上而下的推动比自下而上的努力更重要。
3、用“成果激励”,持续激活
别只靠“考核压力”让员工参与,要给“成果激励”:基层员工改善成功,给现金奖励 + 荣誉;中层项目落地,给晋升加分 + 奖金;高层搭建好体系,给团队奖励 + 战略认可——让每个层级都能从精益中获得好处,培养才能持续下去。
四、总结:分层培养,才是精益人才的“快车道”
精益人才培养,不是“全员学一套”的省事活,而是“因材施教”的细致活。基层会找小问题,中层能推大项目,高层善搭大体系,三层联动,精益才能在企业里从“点上改善”变成“面上开花”。
你的企业在各层级培养中,卡壳的是哪一步?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