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常识
更新时间:2025-10-24
点击次数: 作者:霍宇 我们常常听到“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穿越经济周期、屹立百年的卓越组织时,会发现一个更深层次的秘密:它们所珍视的,不仅仅是“人才”,更是“人财”。这一字之差,蕴含着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从短暂辉煌迈向基业长青的根本逻辑。
“人才”通常指那些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个体。他们是组织的“资源”,是完成任务的工具,是达成目标的执行者。在这种观念下,企业关注的是“如何使用”人才——如何通过绩效考核、职责分配来最大化个体的即时产出。人才的价值在于其当前能够解决的问题,在于其专业技能能否满足组织当下的需求。
相比之下,“人财”则将人视为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财富”。强调人是能够增值的资本,是组织未来发展的投资。“人财”不仅关注员工具备的能力,更看重其成长潜力、文化契合度以及对组织长期价值的贡献。他们是组织的共同创造者,是价值观的承载者,是创新火种的守护人。
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才是消耗品,

百年基因——
一、合理的激励:点燃“人财”创造热情的火种
物质激励需要体现“价值共创、利益共享”的原则。除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基础薪酬外,百年企业通常会设计多层次的价值分享机制。日本京瓷公司的“阿米巴经营”模式就是典范——将组织划分为小集体,通过独立核算让每个员工都成为经营者,直接分享自己创造的价值。这种机制让员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努力如何转化为实际收益,从而激发出主人翁意识。
精神激励往往比物质激励更具持久影响力。人类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被认可、被尊重、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德国西门子公司设有“发明家奖项”,不仅奖励成功的创新,更隆重表彰那些“有价值的失败”——鼓励勇于尝试、不怕犯错的文化。美国3M公司允许员工将15%的工作时间用于自己感兴趣的任何项目,这种对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尊重,催生了无数突破性产品。

二、学习突破:“人财”需要持续进化的能力
营造持续学习的文化氛围。鼓励每个员工“无所不学”,打破知识壁垒,拥抱不确定性。企业家要敢于容错,失败不再被惩罚,而是被视为宝贵的学习机会;知识不再被囤积,而是通过内部社区自由流动分享。让组织能够不断自我革新,保持与时代同步的进化能力。
跨界学习是突破能力上限的关键路径。管理者要跳出自己的专业领域,共同研讨跨行业的创新案例。丰田公司著名的“现地现物”原则,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在自己的岗位上精益求精,还要深入现场、深入客户、深入竞争对手,在真实场景中发现问题、获取真知。这种打破边界的学习方式,避免了专业深井的形成,培养了具备系统思维的复合型“人财”。
在学习型组织中,每个员工都既是学生也是老师,既吸收知识也创造知识。这种持续的知识流动和能力进化,确保了组织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历史的浪潮中始终保持竞争力。

三、长期主义:培育“人财”储备的传承之火
百年企业的思维是典型的长期主义,在“人财育成”上尤其如此。它们不追求短期的人才效用最大化,而是像园丁培育参天大树一样,耐心培育能够支撑企业未来几十年发展的储备力量。
建立系统的人才梯队是核心。每个关键岗位都明确指定1-3名后备人选,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历练。这些潜在的接班人并不是等到岗位空缺时才仓促上阵,而是提前数年就开始参与决策、承担责任,在实战中逐渐完成角色转变。
并且,人财储备的核心观点,并不是无限增加用工成本,并不是每个关键岗位都要多招多备1-3名人员,而是要拥有储备意识,从而打造复合型人才。
比如,对于核心操作岗位来说,要有意识培养多能工,并且长期保持多能工竞岗方式,保证无论车间哪个岗位有空缺或有急事,都是可以无缝替代,保持正常生产的。
同样,对于管理岗位来说,要培养管理型人才,而不是专业型管理人员,要保证管理者直接的管理思维是在同一种文化下运行的,是可以轮岗和替岗的。长期运转,企业逐渐形成人才自运行水平,也就形成了“人财”团体。
“企业即人,成也在人,败也在人。”塑造百年企业的关键,归根结底在于能否将人转化为最珍贵的财富——这不仅是一种管理智慧,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