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常识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管理常识

从“内耗”到“高能”:管理者如何唤醒沉睡的团队心力

更新时间:2025-11-04点击次数:     作者:乔学豪

在笔者多年的咨询生涯中,走访过上百家企业,发现一个比业绩下滑更隐蔽、更具侵蚀性的问题:员工内耗。它不像公开冲突那样显而易见,却像白蚁一样,悄然蚕食着团队的活力与创造力。

这些员工往往能力不俗,却深陷于自我怀疑、过度解读和情绪疲惫中。他们的能量没有用于对外创造价值,而是在内心世界的迷宫里不断打转。作为管理者,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分配任务和考核绩效,更是要成为团队的“心力工程师”,将内耗的能量转化为创造的能量。

一、识别内耗:不止是“想太多”

内耗的员工通常有几种典型表现:

决策瘫痪:在一个简单的选择上反复纠结,害怕承担后果。

过度准备:总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用持续的准备工作替代真正的行动。

精神性疲惫:即使没做什么重活,也常感到精疲力尽,缺乏热情。

敏感多疑:对同事的评论、领导的反馈过度解读,容易陷入人际关系焦虑。

核心洞察:内耗的本质,是内在能量在与自我对抗中空转。管理者的核心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停止内战,将能量导向外部目标。

从“内耗”到“高能”:管理者如何唤醒沉睡的团队心力(图1)

二、化解内耗的四步干预法

第一步:深度倾听,看见情绪背后的诉求

内耗的员工,首先需要被“看见”。他们缺的不是大道理,而是一个安全出口。管理者需要放下评判,以“我注意到……”开头,进行一场纯粹的倾听。

案例一:从“完美主义”到“敏捷行动”的小王

笔者的一位客户公司有位资深设计师小王。他能力出众,但最近一个关键项目却一拖再拖。他的经理最初很恼火,认为他态度懈怠。在笔者的建议下,经理没有直接批评,而是找他进行了一次非正式谈话。

经理说:“我感觉你这个项目投入了很多精力,但似乎卡在了某个地方,有什么是我可以支持的吗?”

这句话打开了小王的话匣子。原来,他非常看重这个项目,生怕搞砸了影响公司新产品的形象,于是不断否定自己的初稿,陷入了“追求完美→自我否定→无法交付”的恶性循环。

管理动作:经理没有说“你别想太多”,而是认可了他的责任心,并和他一起设定了“最小可行品”的交付节点,要求他先交出“60分”的草案,再基于团队反馈迭代。此举极大地减轻了小王的心理包袱,项目很快重回正轨。

第二步:重构目标,将大山拆解为石子

宏大、模糊的目标是内耗的温床。它会让人因望不到山顶而心生畏惧,止步不前。管理者需要帮助员工将“一座大山”拆解成“一袋可以随时捡起的小石子”。

案例二:被“年度目标”压垮的技术团队

某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团队接到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年度目标。在季度复盘时,整个团队士气低落,进度严重滞后。团队负责人坦言:“大家一想到那个巨大的数字,就觉得不可能完成,干脆破罐破摔了。”

管理动作:管理者立即组织了一场目标重构会。不再讨论那个遥远的年度数字,而是带领团队一起,将目标反向拆解到每个季度、每个月,并聚焦到未来两周必须完成的、最具体的3-5个任务上。例如,不再是“提升系统性能”,而是“在下周五前,完成A模块的代码重构与测试,将响应时间降低50毫秒”。当团队的目光从“远山”拉回到“脚下的路”时,无力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晰的动作和重新燃起的斗志。

从“内耗”到“高能”:管理者如何唤醒沉睡的团队心力(图2)

第三步:澄清边界,消除不确定性的焦虑

许多内耗源于对角色、责任和评价标准的不确定。“这事该我负责吗?”“我这么做会不会越界?”这些念头会持续消耗心力。明确边界,就是为员工划定清晰的“战场”,让他们能安心作战。

案例三:在“夹缝”中疲惫的李经理

一家快速发展的科技公司,中层经理李女士最近状态极差。她向我抱怨,感觉自己像个“救火队长”,下属要带,平级部门要协调,还要应付上级各种临时任务,心力交瘁。

分析后发现,她的岗位职责在扩张中已变得模糊不清。她花费大量精力在判断“这事该不该我管?”以及“我这么做其他部门会不会有意见?”上。

管理动作:我们协助该公司进行了一次短暂的“角色澄清工作坊”。与李经理及其上下游同事共同明确了她的核心职责、决策权限及协作接口。仅仅是把这些“隐性规则”显性化,就让她如释重负。她告诉我们:“现在我知道我的战场在哪里,可以把弹药集中打出去了。”

第四步:赋能而非管控,重塑心理所有权

内耗的终极解药,是让员工重新找回对工作的掌控感和意义感。当一个人感觉自己是工作的“主人”,而非“棋子”时,他的内在驱动力会自然取代内耗。

案例四:从“执行者”到“项目主人”的年轻产品助理

一位很有潜力的产品助理小赵,近期变得沉默寡言,只是在被动执行任务。他的上级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并没有给他施加压力,而是决定进行一次“权力交付”。

管理动作:上级将一个新功能模块的完整策划权交给了他,从用户调研、方案设计到与开发团队协调,全部由他主导,并明确表示:“这是你的项目,你来做决定,我来提供资源和支持,并对结果负责。” 这个举动彻底点燃了小赵。他开始主动沟通,积极思考,虽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但他不再内耗于“做错了怎么办”,而是全力以赴地寻找解决方案。他最终交付的成果,远超大家的预期。

从“内耗”到“高能”:管理者如何唤醒沉睡的团队心力(图3)

三、结语:管理,是“看见人”的艺术

挽救一个内耗的员工,其价值远不止于保住一个生产力单元。它是在修复一个组织的微循环,是在向整个团队传递一个信号:我们关心你的整体状态,而不仅仅是你的输出。

最高明的管理,不在于流程和制度的严丝合缝,而在于对“人”的深刻理解与关怀。当我们能帮助员工卸下内心的枷锁,他们回报给组织的,将是远超预期的创造力与投入度。

从今天起,请试着用工程师的思维去解码团队的心力系统,用教练的方式去引导每一个可能正在内耗的成员。因为,一个健康、充满心力的团队,才是企业穿越任何周期最坚实的底气。

最后,给大家一个可以马上行动的指南:如果您发现团队中有类似迹象,不妨在本周找一位员工,用“我感觉你最近……”开头,进行一次纯粹的倾听式谈话。改变的种子,往往就孕育在这最初的倾听之中。


扫一扫,添加微信

热线电话:

13811104005 北京市朝阳区东进国际中心A座 shifang.li@xinyijiahe.com
Copyright © 2011-2025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20220112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