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对市面上比较常见的人效分类做了简要说明,接下来笔者将从投入、投入产出回报、人本身等三个层面,与大家拉一拉各类人效数据。
投入产出回报类
第二类人效数据——投入产出回报类人效数据,表现的是企业在人的层面进行的投资、投入,获得了怎样程度的回报,这些回报可能与经营结果强相关,也可能弱相关,甚至不相关,常见如下数据:
3、每工时业绩类
每工时业绩类,主要指一定时期内单位工时之下的平均业绩,比如每工时销售额、每工时产值、每工时回款额、每工时利润、每工时毛利等,反映了企业在某一类业绩数据背后的人才效率。
其中:
(1)每工时销售额
每工时销售额,指一定时期内,全体员工每投入一工时产生的平均销售额,计算公式为:每工时销售额=总销售额÷员工总工时。
(2)每工时产值
每工时产值,指一定时期内,全体员工每投入一工时产生的平均产值,计算公式为:每工时产值=公司产值÷员工总工时。
(3)每工时回款额
每工时回款额,指一定时期内,全体员工每投入一工时产生的平均回款额,计算公式为:每工时回款额=总回款额÷员工总工时。
(4)每工时利润
每工时利润,指一定时期内,全体员工每投入一工时产生的平均利润,计算公式为:每工时利润=总利润÷员工总工时。
(5)每工时毛利
每工时毛利,指一定时期内,全体员工每投入一工时产生的平均毛利,计算公式为:每工时毛利=毛利÷员工总工时。
行业数据和上市公司的每工时业绩类数据,对企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只不过,每工时业绩类数据的常见程度远不及人均业绩类数据与元均业绩类数据,因此,外部借鉴的性价比不见得很高。笔者在此依然不罗列行业数据与上市公司数据了,感兴趣者可自行查找、使用。
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到底应该选择哪类每工时业绩类指标来进行管理呢?
笔者这里给出的建议与人均业绩类指标、元均业绩类指标选取的思考角度相同,即尽量避免同时选取过多的指标,而应该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的核心经营结果等来进行选取,这里也不再赘述。
同时,至于每工时业绩与人均业绩、元均业绩的使用选择,笔者这里的建议是企业人员数量规模变化较大时使用人均业绩类数据,人员数量规模变化不大但人员薪资变化较大时使用元均业绩类数据。而对于一些餐饮业、商超业等门店经营类行业,则可以考虑使用每工时业绩类数据。当然,三类数据通常情况下可以一起使用,共同观测、互作验证。
另外,每工时业绩类数据也蕴含着一个与人均业绩类数据、元均业绩类数据相同的内在逻辑,即人既是成本、投入,也是资源、资本。因此,提升每工时业绩类数据,也需基于这个内在逻辑,双向考虑人的作用。
还有哪些数据可以表现投入产出回报类人效呢?关注新易咨询,详见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