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常识
在过往的咨询服务中,有公司反馈到:今年已经为中高层采购了价值上百万的线上课程,组织了超数十场的外部培训,但是仍然没有帮助企业解决跨部门协作低效的问题;也有公司反馈说:去年组织了中层提升项目,但是完全没有效果。
这两个公司反馈的其实都是同一个问题:培训只停留在“获取知识”,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知识落地环节。
就像《认知觉醒》一书中说到的:那些在电脑里收藏了几十个G学习资料却从未系统学习的人,本质上是在用“知识获取”替代“能力建设”,也就是用经验替代自己的能力提升,而这种认知陷阱在管理场景中非常危险。
面对这种情况,稻盛和夫是如何解决的呢?在接手日航的时候,稻盛和夫面对的是非常棘手的烂摊子:高管们习惯了空谈战略,却连基本的成本核算都做不明白。他没有搞复杂的改革,只下了死命令:所有高管必须完成三件“小事”——重学《日航服务准则》并通过闭卷考、亲自跟完 3 次完整航班流程、每周写 500 字一线问题记录。
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方式,但是执行落地起来也有一定困难,这就是管理者的第一个进步开关,把藏在“收藏夹吃灰”的方式方法、没学完的数据分析课、没推进的跨部门协作方案、没落地的绩效考核优化…… 把这些“烂尾工程”做完,比学 100 个新理论更有用。
管理者真正的成长,始于突破舒适区的那一刻。而突破舒适区就在于做让自己害怕的事情,这本质上就是在重塑作为管理者的能力结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成长型思维”。
就像稻盛和夫反复强调的:“真正的管理智慧,只能在现场的汗水和挫折中获得。”那些习惯于“纸上谈兵”的管理者,终将被市场淘汰;而那些勇于在行动中重构认知与能力的领导者,才能带领组织穿越周期,实现持续增长。
管理的本质,是通过行动将认知转化为组织效能。当我们不再沉迷于知识囤积的虚假进步,而是从完成未竟之事开始,在挑战中突破能力边界,在反馈中优化行为模式,就能真正实现从“知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管理者的成长就像解数学题:先清掉 “未完成项”(基础分),再啃下“有点怕”的事(加分项),两者相加,就是进步的总和。
无论是公司层面,还是个人层面,我们都要清楚“学更多”不如“做透彻”,那些囤在收藏夹里的课、记在笔记本上的方案、想了很久却没动的事,才是你进步的起点。毕竟,管理的价值从不在“知道多少”,而在“做成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