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常识
作为管理者,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拥有绝对决策权的时候,每一个决定都与企业未来发展息息相关。一个小决策的实施,会随着“蝴蝶效应”不断变大,最终可能难以掉头。所以在做决策的时候,一定不要因为一件事情而受到影响,对于某些细节不要过于“钻牛角尖”;同时,也不能过于拔高高度,导致形成的决策显得很“空”,难以落地,最终成为一个空头口号。
众所周知,精益有五大意识:成本与效益、问题与改善、标准化与简化、整体与局部、以人为本。这五大意识,几乎可以解决所有的运营管理问题。
但如何将五大意识融入到自己的骨子里,形成自己的做事习惯、思考习惯,是需要长期练习的。更要如履薄冰地将企业未来肩负起来,才能对每一个决策和行为承担责任。
我们今天重点来探讨“整体与局部”的意识。特别是企业高层或企业老板在做决策的时候,这个意识是绝不能少的。既不能一言堂,完全凭着感觉来做决策,也不能太聚焦具体的事情,从而导致难以抽离出来,要看到对全局的影响。
那么如何在做决策的时候,拥有整体与局部的意识呢?如何不因为一个决策而失去整体的发展机会呢?有以下两点需要思考:
一、不要过于敏感每一个市场的反馈,要看整体
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该企业在细分行业几乎占据了国内一半市场,从长江中下游起家,逐渐站稳了该区域的市场。并且多年来,一直把产品质量和客户感受放在第一位去考虑,任何客户关于产品使用感受的反馈都严格对待,积极改善。逐渐形成了该企业的做事方式和企业文化。
后来,秉持着这种企业文化,逐渐打开了东南和西南区域的市场。每个区域都有着不同的特色,后因为其产品质量确实过硬,再加上在拓新过程中的促销手段,逐渐占领了国内一半的市场。
之后,开始进军北方市场。在北方市场拓新过程中,有客户反馈产品质量有“水分大”的缺陷。根据此反馈,内部迅速重视,展开了研究。经调查,产品水分符合国家标准,也符合行业标准、地区同类产品的标准。但秉持着重视产品、重视客户体验的企业文化,必须要进行调整。最终,将全部产品的配比重新调整,保证产品水分符合南北方都能接受的程度。
确实,该问题在后来的市场反馈中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由于产品成分变化,与设备的磨合度降低,整体产能下降。经核算,调整后造成的产能下降每年可达1亿元之多。
而再经调查,其实在北方市场拓新过程中,反馈“水分大”的案例是极个别和偶然现象,可能是个体用户的习惯,感官发生变化罢了,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前端营销手段去解决该问题,一年最多投入也就100万左右。
以上可以看到,坚守企业文化固然没错,但也不能被它束缚,导致因小失大。应当从接到反馈开始,就要全盘调查;并且在调整配方的决策下达之前,就要做全盘考虑,做可行性分析,对产能影响等程度做出判断。在下决策之前,要考虑全局各方面的改善措施,不能只看工艺配方一条路,最后要多方面考虑,决定用哪一个策略,可以“完美”解决问题且损失最小。
二、不要在做改善课题的时候“钻牛角尖”
我们服务过的很多企业,逐渐拥有了精益改善思想,并且也在彻底贯彻和实施改善行为。其中包括,利用PDCA的思想,不断发现问题,并设立课题,定期还要跟踪课题进度。但有时候,也会被PDCA思想所束缚住,而跳不出来,依然是缺少整体与局部结合的思维方式。
有这么一个例子,笔者在一家企业做辅导的时候,某部门经理通过分析去年一年的成本数据,发现某产品在生产时的电能消耗要比其他产品高,并在调查研究后发现,是因为瓶颈工位在生产该产品时需要辅助设备加入使用,所以能耗高。便成立改善课题,某产品能耗降低。通过工艺研究和操作改善,逐渐实现了去除辅助设备的设计,并制定计划,将设计落地导入。
但就在该设计导入过程中,由于大市场环境的冲击,该产品的原料更换供应商。而该供应商所供原料,与设备磨合度不高,导致近两个月统计的用电量,与之前同比还要高。于是,该经理在之前改善的基础上继续想办法改善,不断优化工艺和操作,但始终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一度非常苦恼。
其实,这就已经陷入该课题的牛角尖了。课题改善应当在同样条件下作对比。首先要分析出原料更改导致电能消耗上升了多少,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之前的改善导入,就可以知道之前的节省效果是多少,这是局部思维。
然后,要立刻跳出,站在整体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为什么更换原料会导致同样条件下升高?这个时候,应当把课题立刻变形,或者成立出新的课题,即在供应商管理上。采购部门应当共同承接,分析同类原料,为什么不同供应商提供的原料与设备的磨合度差异较大,并辅助供应商解决该问题,达成统一性,形成企业的原料验收标准,以防以后出现类似问题。
以上案例和解决策略,其实都是在提醒大家,在遇到问题需要决策的时候,不要过于“细致”,要及时抽离出来,从全局的角度去考虑每一个决策的后果。这样结合出来的决策,往往是可以双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