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常识
一、二代接班传承进展
1.接班意愿
当前中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呈现出“总体比例低、增速显著、意愿分化”的鲜明特征。根据《福布斯》对中国上市家族企业的追踪调查,2025年在A股上市的684家家族企业中,仅有7%的企业完成了二代接班,但这一比例相比2024年的4.6%已实现显著增长。在港上市的内地家族企业二代接班比例更低,仅为4.4%,这与在港上市企业普遍较为年轻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存在一、二代同时任职的企业占比高达40%以上,表明大量企业正处于传承过渡期。
深入分析接班意愿发现,代际之间存在明显鸿沟:
一代交班意愿强烈;全国工商联与浙江大学联合研究表明,超过80%的创始企业家有明确的交班计划。
二代接班意愿低迷;明确表示愿意接班的二代仅占总样本的40%,另有15%明确拒绝接班,45%态度犹豫。这一现象在传统制造业尤为突出,年轻一代对父辈行业既缺乏兴趣,也缺少经验积累。
2.接班时间
从接班时间维度观察,中国大规模代际传承集中在近5-10年间,形成一波“接班潮”。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沪深两市已有超过280家上市企业完成管理权交接。“90后”接班人已开始登上舞台,这一代际更替浪潮在未来10年将持续加速,全国工商联预测将有超过300万家民营企业面临交接班考验。
部分企业接班时间:
3.接班企业规模与地域特征
从企业规模维度观察,代际传承呈现“金字塔式分布”特征。大型上市企业因治理结构完善、传承规划系统,成为接班主力军。截至2022年,A股最大100家上市家族企业中,美的集团、新希望集团、比亚迪位居前三,这些千亿级企业多数已进入或完成交接程序。中型企业(年营收10-100亿元)由于创始人依赖度高、制度不完善,面临更大传承挑战。小微企业则因资源有限,多选择简易
从地域分布上看,广东(142家)、浙江、江苏三省占据上市家族企业总量一半以上。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因民营经济发达,成为接班“高地”,占比达总数82.5%。中西部地区接班进程相对滞后,但河南等地制造业集群正涌现“厂二代”接班潮。
二、传承交接时机的选择
1.现实中的加速与反复
二代接班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件,而是需要精心规划的长期过程。成功的企业往往遵循阶段性过渡原则。然而,企业二代接班过程中,因突发事件、业绩压力或试错调整等因素,导致接班周期被迫缩短或接棒策略多次变更的非线性过渡现象,其核心特征为计划外变动性,存在三种典型情境:
危机加速:因创始人突发变故(如病逝)被迫仓促交班,易引发治理混乱;如杉杉集团郑永刚2023年病逝后,企业未完成有序交接,两年内爆发豪门内斗,最终于2025年2月破产重整。
业绩倒逼:接班人因经营不善触发企业生存危机,迫使权力回调;如美特斯邦威胡佳佳2017年接班后连续亏损,7年累计亏损超32亿,最终于2024年1月辞职,父亲周成建重新出山。
反复调试:通过多岗位轮换寻找适配领域,期间伴随组织内耗;广东库斯家居王翠婷接班一年内经历采购、爆破、销售等多岗位轮换,因频繁调岗引发同事质疑,最终在新媒体领域找到突破口。
2.权威建立的关键阶段
接班初期(通常1-3年)是信任构建的敏感期,企业二代接班人普遍面临“自证陷阱”,常遇到三种典型的情况。
老臣挑战:企业元老或核心高管对二代接班人的权威质疑或隐性抵制,表现为不配合、越级汇报或架空决策,需二代通过能力证明或权力重组化解;如新希望刘畅,2013年接班初期,元老对其农业转型战略持怀疑态度,后通过收购本香农业、布局冷链等实绩建立权威。
成绩焦虑:二代接班人在初期因实际业绩与家族期望存在落差而产生的心理压力,表现为对短期成果的过度追求,甚至可能引发冒进决策。库斯家居王翠婷坦言初期“自身期望与成绩差距大”导致严重焦虑,认为“没有成绩的二代,连父母的耐心也有限”。
权力架空:二代虽被赋予名义上的管理职位(如总经理),但核心决策权仍由一代或元老掌控,导致其沦为执行者或“高级助理”。方太集团茅理翔观察到,许多企业“父亲任董事长,儿女任总经理”,但重大决策仍由一代掌控,导致二代沦为“杂工”。
3.常见的三种交接时机
企业代际传承的成功与否,往往与交接时机的选择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可以归纳出三类主要的交接时机:
巅峰期布局,未雨绸缪型:在企业上升期启动传承程序,预留充足过渡时间。例如方太集团茅理翔在企业发展态势良好时启动“三三制”接班规划,历时九年完成权力过渡。好处是避免创始人权威与二代创新直接冲突,如茅忠群接班后方太专利超13000项,一般适用治理结构完善的行业龙头企业。
危机期交棒,临危受命型:在企业面临经营危机或创始人突发状况时被迫交棒。例如2016年美邦服饰周成建涉徐翔案被带走,30岁胡佳佳紧急接任;2016-2023年美邦服饰累计亏损32亿元,2024年胡佳佳卸任,创始人重新掌舵。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二代缺乏准备时间,易被既有管理层掣肘。
转型期接力,新老共治型:在企业面临战略转型时,由二代主导创新业务。例如娃哈哈宗馥莉2018年先接管品牌公关部,推动年轻化转型;香飘飘蒋晓莹2016年执掌互联网创新中心,开发液体奶茶新品。香飘飘即饮产品营收占比从8%提升至25%,2019年增幅近140%。其中的代价是,创始人需容忍试错成本,娃哈哈十年新品存活率不足5%。
三、接班后企业发展状态
二代接班后的企业绩效呈现显著分化,其发展状态可从业绩表现、战略转型、治理结构三个维度进行评估:
从业绩表现来看,两级分化显著,成功的接班案例如葵花药业,关彦斌两位女儿接班后,2023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创历史新高;又如方太集团茅忠群接班20年,砍掉父辈产品线,研发投入超营收5%,构建技术壁垒。
反之,有人欢喜有人愁,同样存在接班后陷入困境的企业,如美邦服饰胡佳佳接班7年累计亏损32亿元,2024年初卸任;老干妈李妙行接班10年后营收下滑22.25%,消费者抱怨“味道消失”。
从战略转型来看,不同企业转型的路径差异显著,主要有“激进改革派”和“渐进改良派”两种类型。激进改革派娃哈哈宗馥莉接任娃哈哈公关部长后,立即更换20年代言人王力宏,引发舆论震动;又如海澜之家周立宸接任后亲自直播带货,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渐进改良派如新希望刘畅七年三换总裁,逐步推进管理层年轻化;友阿股份胡硕推动“商业零售+半导体”跨界转型,避免激进变革。
从治理结构演变看,二代接班后的治理结构,主要存在家族控制型、职业经理人型以及混合治理型三种类型,家族控制型由家族核心人同时掌握股权与经营权;职业经理人型如美的、万科等企业探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混合治理型如李锦记制定120条《家族宪法》,规定家族成员需在外部工作3-5年并通过考核方可入职,董事会须有至少3名非家族独立董事。
四、总 结
中国民营企业的代际传承大幕已然拉开,这不仅是家族企业的命题,更是关乎经济活力的时代考题。接班意愿鸿沟、交接时机的复杂选择以及接班后发展的显著分化,无不警示着传承之路的崎岖。杉杉的教训、美邦的困境,与方太、新希望的成功探索形成鲜明对比,证明成功的传承绝非简单的权力移交,而是一场需要远见、耐心与系统规划的深刻变革。它要求一代敢于放手、善于引导,二代勇于担当、勤于学习,更需要企业构建现代化的治理结构以容纳新老智慧。
如何在守住根基与拥抱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在家族意志与职业化治理之间铺设桥梁,将决定这波“接班潮”最终是成为企业涅槃重生的契机,还是走向衰落的转折。这场“接力赛”的最终成绩,深刻影响着中国民营经济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