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常识
效率、质量、成本永远是生产最核心的三大指标,这些指标反应着企业的生产运营与交付能力,每一个生产企业都有不同的产品与生产流程,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把这些广义的指标变成具象化的指标来引导现场进行相关的反馈。
企业中应当设置哪些具体的指标来进行管理和引导?
1.效率类指标
① UPH:每小时产能,反映一条产线或某个工位单位时间内的产能。也就是我们经常说起的效率,可以用产品的产出进行表现,也可以用原材料的消耗进行表现,不同的产品和加工方式选取的对象不同。
② 工时利用率,这其实是效率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公式为标准工时/实际工时。比值接近1说明实际工时与标准工时基本匹配,生产效率较高;若小于1则表示实际工时超出标准工时,可能存在流程不合理、设备故障或操作效率低等问题;当前此指标也可以间接
③ 设备OEE(设备综合效率),从设备有效开动时间,设备标准工时利用率以及设备产出的良品率三个分项指标来综合判定设备的效率;
④ 生产计划完成率,实际产品/计划产量,代表是否按照计划的时间及数量要求来进行生产,企业经常会出现一种错误的统计方式:不考虑时间要求,只统计完成数量,这种计划完成率的计算方式是完全错误且会误导管理层的,时间必须在统计范围内。
2.质量类指标
① 产品合格率/不良率,适用于有明确质量标准的大批量生产产品。
② 产品一次通过率:衡量的是经过一次工艺流程的产品合格率,
③ PPM,代表每百万个产品中的不良数量,我们熟知的6西格玛,PPM值为3.4个,当然PPM比较适用于从大量交付中来统计,基数太小很难看到真正的问题,甚至会引起质量管理的过剩。
3.成本类指标
① UPPH,每人每小时产出,这个指标既可以间接反映效率,同时也可以反应人均产值,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
② 产品生产标准成本,一个产品的生产成本到底有多少,我的企业到底赚不赚钱,相信有很多企业家都会被困扰,产品生产标准成本先要计算出来,再通过与实际生产成本的对比才能体现管理意义。
③ 原辅料利用率,代表投入的原材料有多少能够用在产出成品上。
以上列举的只是比较常见的指标类型,对于指标的设置其实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生产过程当中要设置原始数据的反馈汇总渠道,要有数可取,其次就是对于指标的分析与改善,指标除了反应现状外,也在同步反映问题,需要对指标的变化有很高的敏感度,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找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