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常识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管理常识

给管理者的真心话:Z世代要的不是“管”,是“懂”

更新时间:2025-08-28点击次数:     作者:王楠燕

上周和一个制造业的朋友吃饭,他愁眉苦脸地吐槽:“我们厂招的98年小伙子,上周三下午突然说要离职。我问原因,他说:今天加班到六点,食堂的炸鸡卖完了。”

我差点笑出声,但又笑不出来——这不是段子,这是我今年听到的第8个类似故事了。

这两年,越来越多企业管理者陷入迷茫:辛苦培养的管培生说走就走,布置的任务总要反复催,开会时低头刷手机的比认真听的还多,甚至连“准时上班”都成了需要反复强调的要求,他们给这代人贴了很多标签:“躺平”“摆烂”“没责任心”“吃不了苦”。年轻人变了,我们管他们的方式,也该变变了。

一、为什么“管控”对Z时代不管用了?

要搞懂Z世代(1995-2010年出生),首先得回到他们的成长现场。

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出生时家里就有BP机,小学接触QQ,中学玩微博,大学用微信,工作后短视频、AI工具已经是“身体的一部分”。信息获取的便捷性,让他们早早就明白:“上班”不是人生的唯一选项——自由职业、副业、创业,哪条路都能活。

他们是“被爱灌大的”:独生子女政策叠加经济腾飞,这代人从小物质相对充裕,父母更愿意在教育、兴趣上投入。他们的自我认知里,“开心”“有意义”比“稳定”“听话”重要得多。

他们还是“反形式主义的高手”:从小到大经历过无数次“为检查而打扫教室”“为评比而办黑板报”,对“为了KPI而KPI”“为了流程而流程”的套路,天然免疫。

举个真实案例:某互联网公司曾推行“996打卡制度”,要求员工必须晚9点、周末加班。结果不到3个月,核心团队的Z世代员工走了70%。后来HR做离职访谈才发现:年轻人不是怕加班,而是怕“无效加班”——明明下午5点就能完成的工作,为了“显得努力”要耗到9点;明明周末能在家高效处理邮件,却要坐班“表演奋斗”。

Z世代要的不是“被管”,是“被尊重”;怕的不是“辛苦”,是“无意义”。当我们还在用“考勤严格=管理规范”“加班时长=工作态度”的老逻辑要求他们时,本质上是在用前浪的规则,约束后浪的人生。


给管理者的真心话:Z世代要的不是“管”,是“懂”(图1)

二、管Z时代的核心:从“我要你做”到“我们一起做”

传统管理的底层逻辑是“科层制”:上级制定目标,下级执行到位,用KPI考核结果,用制度约束行为。这套逻辑在工业化时代很管用——流水线需要标准化,流水线上的工人不需要“想法”。

但Z世代是“数字原住民”,他们的思维方式更接近“项目制”:我不需要你告诉我“怎么做”,但需要你告诉我“为什么做”;我不排斥努力,但希望努力能带来成长;我不反对规则,但讨厌规则成为“压制个性”的工具。

想管好他们,不妨试试这三个“反套路”方法:

1. 放下“管控欲”:从“指令发布者”变成“资源支持者”

朋友王玲是某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她的团队平均年龄25岁。以前她最头疼的是:“布置一个方案,年轻人总爱问‘为什么是这个方向?’‘有没有其他可能性?’”后来她想通了:“与其让他们被动执行,不如把他们当‘合伙人’。”

现在她的工作方式变了:

• 接到客户需求后,先和团队开“脑暴会”,让每个人提出对项目的理解和疑问;

• 不直接给“标准答案”,而是说:“这个客户的核心诉求是提升年轻用户好感度,你们觉得从哪个角度切入更好?需要我帮你们找哪些资料?”;

• 方案成型后,带着团队一起向客户汇报,把“我做的”变成“我们做的”。

结果不到半年,团队的方案通过率从60%涨到90%,离职率从25%降到5%。年轻人私下和她说:“以前觉得上班是‘给你打工’,现在觉得是‘和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管理的本质,从来不是“让别人听你的”,而是“让别人愿意和你一起干”。Z世代需要的不是“领导”,是“队友”——你能提供资源、解答疑惑、兜底风险,他们自然愿意拼尽全力。

2. 给足“意义感”:从“完成任务”到“创造价值”

前几天刷到一个视频:某新能源车企的车间里,00后工人在组装电池,边干活边哼歌。记者问他:“流水线工作不枯燥吗?”他笑着说:“我组装的电池,能让客户的电动车跑500公里。上次有个老奶奶买了这车,说‘终于能去郊区看孙子了’——我觉得我这螺丝拧得值!”

这就是Z世代的“动力密码”:他们需要的不是“完成KPI”的成就感,而是“我的工作对别人有意义”的价值感。

某教育机构的HR总监跟我分享过他们的“妙招”:

• 新员工入职第一天,不是培训“如何打电话”,而是带他们去听一节真实的试听课,看家长听到孩子进步时的眼泪;

• 每月举办“客户故事会”,让销售分享“哪个用户因为我们的产品改变了生活”;

• 季度考核时,除了业绩指标,增加“客户感动瞬间”评分项。

结果,这家机构的销售团队离职率常年低于行业平均,很多员工从“打工仔”变成了“死忠粉”——因为他们知道:“我不是在卖课,是在帮家长和孩子找到希望。”

钱能留住人,但意义感能留住心。当Z世代觉得“这份工作不只是赚钱,还能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或者帮助别人变得更好”时,他们会主动加班、主动创新,甚至主动帮你带新人。

给管理者的真心话:Z世代要的不是“管”,是“懂”(图2)

3. 玩转“新沟通”:从“邮件汇报”到“即时共情”

Z世代的沟通习惯是什么?即时、直接、有温度。他们希望领导有问题直接找自己聊,而不是通过层层汇报;他们讨厌“官方套话”,喜欢“有话直说”。

某互联网公司的CEO做了个“反传统”规定:取消所有纸质汇报,所有沟通必须在飞书/微信实时进行;管理层每周必须和下属吃一次“午餐会”,不能聊工作,只能聊生活;员工遇到问题可以直接@CEO,不需要经过直属领导。刚开始很多人不适应,但3个月后,团队效率提升了30%。

员工说:“以前找领导签字要排队半小时,现在发个消息5分钟解决;以前有问题不敢说,怕被说不懂事,现在领导主动问我‘最近是不是压力大?’” 沟通的本质是“看见对方”。当你愿意放下“领导的架子”,用年轻人习惯的方式和他们交流时,信任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三、最后想对管理者说:不是“年轻人难管”,是你“没跟上”

笔者去年参加一个企业管理论坛,有位老企业家感叹:“我们当年加班到凌晨,没人喊累;现在的年轻人,加半小时班就喊内卷” 台下一个95后创业者站起来反驳:“您那年代,不加班可能连饭都吃不上;我们现在加班,是因为热爱这份工作,但如果加班只是为了‘表演’,那不如回家点外卖、追剧。”

这段话让我特别触动。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生存逻辑,没有“更努力”或“更懒惰”,只有“需求不同”。Z世代不是“问题员工”,而是“镜子”——他们照出了传统管理的僵化,也照见了未来企业的生存法则:不再用“权威”压人,而是用“共识”凝聚人;不再只看“结果”,而是更关注“过程的意义”;不再把员工当“工具”,而是当“有血有肉的人”。

管理从来不是“管别人”,而是“修炼自己”。当你愿意放下固有的思维,去理解这代人的需求;当你能把“管控”变成“共情”,把“要求”变成“支持”——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头疼的“问题员工”,会成为你最得力的伙伴。毕竟,企业的未来,终究是要交给年轻人的。懂他们,就是懂未来。

给管理者的真心话:Z世代要的不是“管”,是“懂”(图3)


扫一扫,添加微信

热线电话:

13811104005 北京市朝阳区东进国际中心A座 shifang.li@xinyijiahe.com
Copyright © 2011-2025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20220112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