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常识
经验是过去的答案,创新是未来的问题
最近服务的客户学员给笔者讲了一个故事,让我颇有触动。她说,在她早期担任项目经理时,曾带领一个团队负责为客户开发一款供应链管理系统。团队中有一位资深同事,根据他过去十年的经验,坚决认为应该采用某种特定架构,理由是“这在过去五个项目中都很成功”。
然而经过深入分析,她发现客户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需要的不是又一个传统系统,而是一个能够实时预测供应链中断、并自动调整的人工智能驱动平台。
当经验遇上创新:一场无声的较量
因此,她们内部产生了严重分歧。经验派认为:“经过验证的方案才是安全的选择”;创新派则主张:“老方法无法解决新问题”。
这场争论让她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过去的成功经验可能成为未来失败的原因。最终,她们决定采用混合方案——保留经验中有价值的部分,同时大胆引入新技术和方法。
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新系统不仅提前两周交付,还帮助客户在第一年就节省了超过300万元的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该系统成功预测了三次供应链中断,让客户避免了潜在损失。
重新定义管理与人才的新逻辑
从这个案例中,有三个新生代管理者必须认识的真相:
1. 经验是负债,学习是资本
传统管理者将经验视为资产,但事实上,过度依赖经验就像看着后视镜开车。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却将其雪藏,因为担心冲击传统胶卷业务;诺基亚拥有多年手机制造经验,却错过了智能手机革命。
作为一名管理咨询顾问,我会引导企业学员每季度组织“假设我们是竞争对手”的研讨会,要求团队从零开始思考如何颠覆自身业务。这不仅保证了组织的活力,还助力企业催生了多个创新项目。
2. 技能>学历,潜力>经验
笔者服务过的企业HR曾招聘过一位没有大学学历但拥有出色解决问题能力的95后员工。起初团队质疑他的决定,但结果证明:她自学编程开发的自动化工具,将部门每周平均工时减少了15小时。
真正的人才不是知道答案的人,而是能提出新问题的人。现在更需要关注候选人的学习曲线斜率,而非他们当前的知识储备。
3. 创新不是部门,而是生存方式
很多企业将创新局限于研发部门,这是极大的误区。创新应该是组织的基本生存方式——从财务到人力资源,每个职能部门都需要创新。
笔者现在服务的某企业在客服团队推行“创新小时”制度,鼓励一线客服提出改进建议。令人惊讶的是,最受欢迎的两个创新功能都来自直接接触客户的客服人员,而不是产品经理。
实践指南:如何平衡经验与创新
经过多年实践,笔者总结了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1、70/20/10原则:70%工作采用已验证方法,20%尝试改进型创新,10%用于探索颠覆性创新。
2、经验博物馆:建立企业知识库,但不是为了照搬,而是作为“灵感来源”而非“答案书”。
3、逆向导师制:让年轻员工作为高级管理者的创新导师,双向学习。
4、失败复盘而非问责:对创新失败进行学习复盘,而非简单问责
结语:管理需要的是动态平衡
作为新生代管理者,我们不应简单地在经验与创新之间二选一,而应智慧地平衡二者的张力。
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是可行的,创新则告诉我们什么是可能的。真正优秀的管理者既不会盲目抛弃所有经验,也不会被经验束缚手脚。
最强大的组织是那些能够同时利用经验的稳定性和创新的破坏性,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的组织。在这个意义上,管理不再是选择经验或创新,而是如何让二者共舞的艺术。
在这个加速变化的时代,管理者的首要任务不再是维持稳定,而是领导变革。而最好的变革,是那些尊重过去但却坚定面向未来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