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常识
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你是否经常面临这样的困境:
“这个产品订单到底能不能准时交付?心里没底...”
“下属们看起来都很忙,但效率到底如何?谁负荷过重?谁又有空闲?不清楚...”
“改善后效率提升了吗?只是感觉快了,拿不出具体数据...”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的管理还停留在“凭感觉、靠经验”的阶段,未能做到真正的“心中有数”。精益管理核心之一就是用客观数据代替主观感觉。要实现“心中有数”,就必须建立起基于事实和数据的管理流程,具体操作如下:
一、计划与过程可视化:让进度“看得见”,风险“可预见”
1.计划协同
通过月度会议,协同市场&销售、生产、采购、仓库、质量和财务等部门,对未来3-12个月的需求和供给进行平衡规划,形成一致的生产计划大纲,确保与公司战略目标对齐。
2. 月/周计划锁定
生产计划大纲分解细化为车间级、产线级可执行的月/周生产计划,尽可能冻结近期的生产计划(如7天、3天),减少频繁变更带来的混乱。
3. 每日早会复盘跟踪:
每天早会,用10分钟,围绕计划板沟通三个问题:昨天计划完成情况、今日计划内容、过程风险问题预知与资源协调(如变化点管理);过程中进行巡线和异常问题快速反馈处理,快速响应,避免当日生产完后才发现生产任务没完成。
4. 关注过程指标
比如计划达成率、人员&设备效率、品质良率、人员稳定性、安全隐患排查及事故指标。清晰的管理指标能直接反映生产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人员工作量“可衡量”:让忙碌“可衡量”,平衡“可实现”
1.山积表
这是精益管理者分析流水线人员&设备负荷的神器,通过山积表,你会对“那个工序的负荷最重?重在哪里?哪个操作最耗时?整条线的平衡率是多少?”这些问题有清晰的答案,通过量化各工序的CT与TT时间,聚焦瓶颈工序,进行作业分解,再采用精益“ECRS”四大原则进行作业再分配和作业改善,尽可能让每个工位的作业时间接近节拍时间,提升线平衡率。
2. 作业观察
走到现场,拿着秒表,抽样细致准确地观察员工一个完整的实际操作,必要时可以拍视频(后期分析方便),通过实际操作的时间与标准时间做比对,你会对员工的技能熟练度、标准作业遵守情况、负荷情况心中有数。
3. 人员作业负荷度调查
对于一些辅助的业务部门,可以跟踪相应人员一天的作业情况,进行分析,“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价值的(动作、信息传递重复、交叉、多层级节点审批等)?”、“哪些是无价值必需要改善的?”
“心中有数”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精益管理者做到以下几点:
① 走进现场:远离猜测,贴近事实,所有数据都应来源于现场的真实观察;
② 注重数据:让数据说话,用指标(达成率、平衡率、效率)辅助管理决策;
③ 尊重标准:将标准作业作为改善的基准,标准化是改善的起点;
④ 聚焦真因:当实际与标准发生偏差时,连续追问“为什么”,找到根本原因,从而实现真正的持续改善。
最终,当你将计划、负荷维度熟练管理,你的管理将从“盲目式”的被动应对,升级为“精准式”的主动掌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