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常识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管理常识

百年回响,铭记历史:从“萤火”到“老鬼”,中国青年如何接续信仰之光?

更新时间:2025-09-04点击次数:     作者:王楠燕

此刻,回望1945年9月2日,东京湾“密苏里”号战舰上,日本签署投降书的签字笔尚未放下,南京雨花台的泥土里,历史的风中传来战士的声音:“只因中华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她是顾晓梦,《风声》里的“老鬼”。80年后的今天,她的遗言依然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我们精神世界的“空洞”。

我不怕死,怕的是爱我者,不知我为何而死。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只希望家人和玉姐,能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将与你们同在。老鬼老枪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只有信仰,才是无可替代的力量。

——顾晓梦

80年前的“萤火”:那些“不被看见的光”如何照亮民族?

1940年的南京,顾晓梦被关进汪伪政府的“裘庄”。审讯室的灯光昏黄,皮鞭抽在肉体上的声响刺耳,但她始终记得父亲临终前的话:“咱家祖上是教书先生,读书人的骨头,不能弯。”她用旗袍里的密码传递情报,用口红在镜子上画地图,用体温焐热冻僵的胶卷。当敌人用“家人安全”威胁她时,她只是平静地说:“我死了,会有更多人替我活着。”

这不是虚构的故事。“老鬼”是隐蔽战线的缩影。无数无名者如暗夜星辰,虽未被历史铭记,却以牺牲铺就了民族复兴之路。

抗战期间,像顾晓梦这样的“隐蔽战线英雄”超过10万人,其中90%是20-35岁的青年。他们没有勋章,没有墓碑,甚至连名字都未被记载;1937年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1942年豫湘桂战役,50万士兵血洒疆场;整个抗战,中国军民伤亡超3500万。

百年回响,铭记历史:从“萤火”到“老鬼”,中国青年如何接续信仰之光?(图1)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顾晓梦”的选择:他们是放弃留学、奔赴延安的“洋学生”;是扛着锄头、在敌后种粮的“庄稼汉”;是背着药箱、在战火中救伤的“女护士”。他们的信仰很简单:“只要能多救一个同胞,多传一份情报,中国就有希望。”

这种抉择在当代或许不再需要以生命为代价,但“以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内核依然闪耀:2025年7月,贵州毕节的乡村教师周小雨收到一封特殊的信。寄信人是她教过的学生、现役军人陈默:“姐,我在边境巡逻时,总想起你说的‘读书人的骨头不能弯’。那天看到界碑上的‘中国’两个字,我突然懂了——我们的‘战场’,是守护每一寸国土。”从雨花台到边境线,从“老鬼”到“戍边战士”,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信仰。

信仰从未消失,只是换了件“外衣”。它可能是程序员敲下的一行代码,是农民弯下腰种下的一粒种子,是志愿者扶起摔倒老人时的一次伸手。‘爱国’并不抽象,当我们点燃自己的“萤火”,就能用“微光照亮微光”。

鲁迅先生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今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它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百年回响,铭记历史:从“萤火”到“老鬼”,中国青年如何接续信仰之光?(图2)

物质的丰裕,消解了生存的紧迫感;信息的爆炸,稀释了价值的共识。当“躺平”“摆烂”成为网络热词,当“意义感”成为奢侈品,我们急需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不是为了重复苦难,而是为了唤醒深埋在血脉里的“信仰基因”。

实验室里,90后科学家陆朝阳,带领团队研发量子计算机,用1000个日夜攻克“九章三号”技术难关。他说:“当年‘两弹一星’元勋在窑洞里算公式,我们在空调房里敲代码——时代变了,但‘为国家拼尽全力’的心没变。”

田埂上,95后“新农人”林悦,在四川大凉山种高山蓝莓。她放弃上海的白领工作,带着村民学技术、建电商。去年,她的合作社帮300户贫困户增收2万元。她说:“爷爷当年跟着红军打游击,现在我要带着乡亲们‘打’一场‘脱贫仗’。

社区里,北京“朝阳群众”王阿姨,退休后每天在小区巡逻。她手机里存着2000多个邻居的电话,谁家老人独居、哪家孩子放学没人接,她门儿清。她说:“当年我妈在抗战时给八路军送过粮,现在我要给邻居们‘送’点安心。”

当“民族存亡”转化为“时代挑战”,信仰的形态也在演变:对真理的坚守,是在浮躁中保持专业操守;对正义的执着,是在面对不公时敢于发声;对责任的担当,是在平凡岗位创造不凡价值。 信仰无需惊天动地,“在黑暗中守住底线,在光明时保持谦卑”,便是当代的“老鬼精神”。

百年回响,铭记历史:从“萤火”到“老鬼”,中国青年如何接续信仰之光?(图3)


在和平年代,我们或许无需面对“炼狱”与“陨灭”,但这份“以信仰对抗虚无,以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依然是人类文明最珍贵的火种。当你在实验室熬到凌晨,是为了让“中国芯”更快一点;当你蹲在田埂上教老人用手机,是为了让“数字鸿沟”窄一点;当我们做好每一件小事,甚至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是在让这个世界更好一点,让“人间烟火”更暖一点。当我们为理想坚持、为原则付出、为他人让渡利益时,便是在续写“老鬼”的故事。

我们都是“老鬼”的续章,不是因为我们经历了战争,而是因为我们继承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传承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信念。

萤火虽微,不啻微茫,无论是默默耕耘的实干者,还是勇敢发声的呼吁者,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齿轮,每个普通人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黑暗中的光源。在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的今天,鲁迅的箴言依然振聋发聩:

让我们对抗“躺平”与“内卷”,避免陷入无意义的内耗;拒绝“巨婴心态”,开始从自身改变;在流量时代坚守本真,“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行动无需惊天动地,但比喧嚣更重要,与其抱怨环境,不如从身边小事做起,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与其追逐虚名,不如深耕专业领域,发出有分量的声音。

正如鲁迅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向上”是一种主动的生命姿态,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方向,更是精神层面的追求——追求真理、进步、光明。让我们主动挣脱环境的裹挟,不被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侵蚀,保持内心的温度、热忱与活力。

2025年9月3日,电视中,徒步方队的脚步声震得玻璃窗微微发颤,装甲部队碾过长安街的尘埃里,老兵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心中的自豪溢于言表。80年前的雨花台,那些英雄们用体温焐热的胶卷、用摩斯密码绘制的地图,是暗夜里的“萤火”;今天的长安街,徒步方队踏过的每一块砖、空军梯队掠过的每一片云,是晴空下的“星光”。

80年前的“萤火”,今天的“星光”,原来都是同一簇火焰的不同模样。它曾在暗夜里为民族点燃希望,如今在晴空下为我们照亮远方。而我们,正是这簇火焰的传递者——不必等候炬火,不必畏惧黑暗。你我手中的每一份热爱、每一次坚持、每一份微小的善意,都是银河中亿万万的星子,是照亮民族未来的、永不熄灭的光。


百年回响,铭记历史:从“萤火”到“老鬼”,中国青年如何接续信仰之光?(图4)


扫一扫,添加微信

热线电话:

13811104005 北京市朝阳区东进国际中心A座 shifang.li@xinyijiahe.com
Copyright © 2011-2025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20220112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