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常识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管理常识

从「价格战」到「心智战」:2025年消费品行业「情绪价值」定价法

更新时间:2025-09-28点击次数:     作者:王楠燕

凌晨三点,某国产护肤品牌直播间里,主播声嘶力竭喊着“原价399,今天99秒杀”;千里之外的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档口老板娘对着堆积如山的夏装叹气:“打五折都没人要,现在年轻人都不要‘便宜’要‘感觉’了。”

这是2024年下半年,消费品行业最扎心的真实场景。当价格战把行业利润卷到“地板价”,当“全网最低价”成为消费者最麻木的营销口号,一批新消费品牌却在悄悄逆袭——三顿半咖啡凭借“返航计划”把单价从15元提到25元,泡泡玛特盲盒单盒溢价超3倍仍供不应求,lululemon瑜伽裤在二手平台炒出原价2倍的价格……

变化的本质,是消费品行业的定价逻辑彻底重构:从「功能价值」的“成本+利润”模式,转向「情绪价值」的“情感溢价”模式。

一、价格战为何失效?消费者要的早已不是“便宜”

中国消费品市场用了20年时间,完成了从“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的跨越。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仅3.7%,但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2.1%——其中,纺织服装、家居日用等传统消费品行业利润降幅超20%。

价格战的本质,是企业用“牺牲利润”换取“市场份额”的短视博弈,但它正在失效,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层级早已跃迁。

哈佛大学教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消费领域有了新注脚:当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占比超55%),当人均GDP突破1.3万美元(2024年中国数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早已被满足,消费者开始为“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付费——而这些需求的满足,依赖的不是产品的功能参数,而是情绪共鸣、情感认同、身份标签。

典型例证是“奶茶行业”的进化:

• 2015年,奶茶靠“低价+爆款”(如贡茶10元一杯)抢占市场;

• 2020年,新茶饮靠“原料升级+空间体验”(如喜茶30元一杯)建立壁垒;

• 2024年,“情绪疗愈”成为新卖点(如奈雪的茶“霸气玉麒麟”联名敦煌,单杯定价42元,文案“喝的是沙漠里长出来的浪漫”)。

消费者买的不是“一杯茶”,而是“喝这杯茶时,我是一个懂生活、有品味的人”的自我确认。

从「价格战」到「心智战」:2025年消费品行业「情绪价值」定价法(图1)

二、情绪价值定价法:如何把“感觉”变成“钱”?

情绪价值不是玄学,而是一套可量化、可落地的商业逻辑。它的核心是:产品价格=功能成本+情绪溢价,其中情绪溢价的空间,由用户对产品的情感需求强度决定。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明确“情绪价值”的三个层级:

从「价格战」到「心智战」:2025年消费品行业「情绪价值」定价法(图2)

那么,企业如何精准捕捉用户的情绪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定价依据?关键要走通“三步闭环”:

第一步:用“情绪雷达”扫描用户——找到“未被满足的情感缺口”

传统市场调研关注“用户需要什么功能”(比如“我需要一支保湿面霜”),而情绪价值定价需要追问“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会有什么情绪”(比如“熬夜加班后,我需要一支面霜让我觉得‘我在好好照顾自己’”)。

国产香氛品牌“观夏”的做法堪称教科书:

• 团队蹲守小红书、微博超话,收集用户关于“家”的情绪碎片:“加班到10点回家,闻到熟悉的香味会安心”“搬家后,最舍不得的是旧沙发的味道”;

• 提炼出“治愈感”“归属感”“记忆锚点”三大情绪关键词;

• 推出“昆仑煮雪”“桂”等香型,用“雪后松针”“童年院桂”的场景化描述,让用户为“闻到香味时的心动”支付溢价(单瓶定价398元,是普通香薰的3倍)。

第二步:用“情绪产品设计”承接需求——让产品成为“情绪载体”

情绪价值不能停留在口号,必须通过产品设计“显性化”。具体有三种路径:

1、功能+情绪符号:在产品中加入“情感标识”(如三顿半的小罐包装,用户收集罐子时会产生成就感);

2、使用+情绪仪式:设计“使用场景的仪式感”(如茶颜悦色的“奉茶礼”,店员双手递杯并说“请慢用”,让用户觉得“被尊重”);

3、品牌+情绪社群:构建用户的“情感共同体”(如泡泡玛特的“娃圈”,玩家因共同热爱形成社交圈层,愿意为限量款支付高溢价)。

第三步:用“情绪定价模型”量化溢价——让“感觉”变成可计算的利润

情绪溢价的测算需要结合用户调研与数据模型。某国产彩妆品牌的实践值得参考:

1. 情感评分:通过NPS(净推荐值)问卷,询问用户“购买该产品时,你因‘心情变好’愿意多付多少钱?”(1-10分);

2. 场景定价:针对不同使用场景(如日常通勤/约会/重要场合)设定差异化溢价(约会场景溢价20%,重要场合溢价35%);

3. 社交传播系数:计算产品在社交媒体的“自发分享率”(如用户晒单时主动提及“包装好看”“心情治愈”),分享率越高,情绪溢价空间越大。

通过这套模型,该品牌将一款普通口红的定价从89元提升至129元,复购率反而增长了15%——用户反馈:“贵吗?但涂它出门时,我觉得自己是最美的,值得。”

从「价格战」到「心智战」:2025年消费品行业「情绪价值」定价法(图3)

三、2025年趋势预警:情绪价值定价将成为企业“生存刚需”

埃森哲2024年发布的《全球消费品行业趋势报告》指出:到2025年,全球70%的消费品企业将把“情绪价值”纳入核心定价模型,中国市场的情绪溢价空间平均将达到产品售价的25%-40%。

这意味着,未来能活下来的企业,不再是“最会打价格战”的企业,而是“最懂用户情绪”的企业。

对于传统企业而言,转型情绪价值定价需要突破三大障碍:

1. 思维惯性:从“成本导向”转向“用户情感导向”(老板需要问:“用户用这个产品时,心情是怎样的?”而非“这个产品成本多少?”);

2. 组织能力:需要设立“用户体验官”“情绪研究员”等新岗位,建立用户情感数据库;

3. 长期投入:情绪价值的积累需要时间(如三顿半的“返航计划”做了3年才形成用户心智),无法“速成”。

总结:卖的不是产品,是“用户想成为的自己”

2025年的消费品战场,价格战的硝烟终将散去,心智战的号角已经吹响。当消费者愿意为一杯咖啡、一支口红、一束鲜花支付溢价时,他们买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承载的“情绪价值”——那是“我对生活的热爱”“我认同的身份”“我想成为的自己”。

企业的终极竞争力,从来不是“卖得更便宜”,而是“让用户觉得,买你的产品,值得。


扫一扫,添加微信

热线电话:

13811104005 北京市朝阳区东进国际中心A座 shifang.li@xinyijiahe.com
Copyright © 2011-2025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20220112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