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1110-4005
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现代煤化工如何应对“三高”挑战?

时间:2021-09-15    作者:    点击:

  “项目合规没有问题,其他审批手续也都齐全,目前就在等能耗指标落实”“不止一两个项目,陕煤化、延长石油等多家企业的多个项目均面临能耗双控、碳排放等挑战”“前期已经解决了土地、用水等困难,现在又遇到新的困惑,首先就是能耗问题……”,煤化工行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统计显示,2020年全国煤化工行业共消费煤炭(包括焦炭)9.3亿吨、碳排放量5.5亿吨,其中能源活动及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直接排放占88%,电力间接排放占12%。自带高碳属性,现代煤化工产业还有前途吗?

  纠偏运动式减碳不等于放松要求

  随着能耗双控政策加严,多地纷纷采取限制措施,比如减少供煤、供电等手段,导致不少煤化工企业处于半停产、停产状态,整个行业苦不堪言。近期,国家发改委纠偏运动式减碳,部分地区逐步恢复煤化工项目的正常用电、用煤指标,并表示尽快帮助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由此带来一线生机。“尽管如此,绝不代表对煤化工产业的管控要求有所放松。”

  如其所言,上半年能耗强度不降反升的地区,今年将暂停国家规划布局的重大项目以外的“两高”项目节能审查,宁夏、陕西等煤化工大省就在其中。“因能耗强度不降反升、严重影响当地能耗双控目标,宁东基地已被确定为一级预警地区,要求第三季度坚决扭转不利局面,新增项目几乎不可能。内蒙古今年的煤炭总量,只允许在2020年基础上新增500万吨标煤。这些增量无疑是杯水车薪。

  同时,还有“水”的约束。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与水利部于近期印发《关于“十四五”推进沿黄重点地区工业项目入园及严控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项目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对现有已备案但尚未开工的拟建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项目一律重新进行评估,确有必要建设且符合相关行业要求的方可继续推进。“十四五”时期,沿黄重点地区新建“三高”项目一律按《通知》要求执行。

  “所谓‘三高’项目,现代煤化工首当其冲。而我国现有100%的煤制油、85%的煤制烯烃、50%的甲醇制烯烃项目均位于黄河流域,加上在建及规划项目,占比更大。在能耗、碳排放之余,《通知》相当于又加了一道水耗‘门槛’,进一步提高准入要求。”上述人士称。

  面临排放、能耗、水耗“三道坎”

  现代煤化工是黄河流域主要的工业高耗水行业。目前,黄河流域现代煤化工用水总量约为5.3亿立方米/年。未来5-10年,预计增至6.2亿立方米/年。在黄河中上游,煤化工项目集聚的宁夏、内蒙古、陕西等地,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总量的3.85%,人均水资源不足黄河流域人均水量的一半。产业用水量过度,黄河流域水资源无力承载。

  部分地区、行业对碳减排及其挑战的认识还不够清醒、深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不是不能发展化石能源项目,但究竟有哪些项目可以继续发展,还需要谨慎评估。技术潜力越是有限,将来被淘汰的可能性越大。结合减碳要求,技术先进性和可更新性,以及项目是否符合政策要求和趋势,使其处于不被强制淘汰之列,也是新建煤化工项目需要参考的重要标准。

  顺势而为,“有什么原料做什么饭”

  无论降碳行动,还是能耗、水耗控制,均要实事求是区分增量与存量。前者盲目上马要压,对于后者不能‘一刀切’。否则,投资数万亿资金换来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很有可能变成一地鸡毛,谁都难以承受这样的损失。对已投产营运的项目实行“逐步收缩”。本已处于长期亏损状态的项目,该止损尽快止损;正常运营的项目以减排为主,帮助其通过技术革新等手段,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对已基本建成的项目,为避免浪费和损失,建议尽快投产见效;对已审批但尚未开工或刚开工不久的项目,需在评估其能耗、水耗及碳排放量后,视具体情况而定,不符合要求者坚决停下来。

  从另一角度来说,当前困境也在倒逼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现代煤化工产业亟待重新布局,再按过去的思路很难生存下去。煤炭作为一种“碳多、氢少”的原料,并不适合生产碳少、氢多或碳氢含量差不多的产品。但目前,整个行业尚未从产品、技术及生产工艺上找到根本性解决方案。“烯烃、乙二醇等产品,本就是石油化工的强项,利用自身弱点去做别人的强项,能耗、碳排放量不可能降下来。对此,应顺势而为,从传统石化类产品线转向真正适合煤化工自己的产品线,比如发挥煤的元素特点制备含氧化合物等。有什么原料做什么饭,不是为了做产品而强行用这么多能、排这么多碳。

  新易咨询融合“东方管理哲学,现代管理学,成功管理实践”三位一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依托多业态的中国百强企业管理实践基地,协同近百位管理专家与咨询顾问团队,以自身卓越的咨询实战能力,为企业战略梳理组织运营精益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领导力执行力等提供全套解决方案及落地咨询,致力于中国成长型企业的持续盈利!
上一篇: 上一篇:2021年小家电行业的发展之道
下一篇: 下一篇:半导体行业人才持续流动,解决不了短缺问题
本站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者摘编,违者必究!
138-1110-4005
点此立即抢占限量名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