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常识
之前我们提到了需求预测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大难题,既然预测不准是常态,那我们该如何应对市场这只“薛定谔的猫”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库存,很多人一提到库存,就想到“积压”、“成本”、“占用资金”,仿佛它是供应链效率低的原罪。但它也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把双刃剑。
用得好,库存能保障供应、提升客户满意度、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用得不好,库存就会变成吞噬利润的“黑洞”。
因此,我们必须先升级对库存的认知。库存的存在,它在供应链中扮演着多重关键角色:
一方面,库存平衡了生产与需求之间的波动,当供应商延迟、物流中断或出现突发质量问题时,安全库存能为我们赢得宝贵的应对时间,防止生产线停摆或订单违约。
另一方面,库存也是提升客户体验最直接的方式。当竞争对手需要快速交货时,你能及时送达,这种优势是任何营销话术都难以替代的。
库存计划的本质,是在“服务水平”(客户满意度)和“库存成本”(资金占用)之间寻找一个动态的、最优的平衡点。既然目标是寻找平衡点,那我们就不能凭感觉拍脑袋。一个科学的库存计划,需要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这里分享一个简单实用的思路方法:
第一步:数据是基石
没有准确的数据,任何计划都是空中楼阁。因此我们需要至少掌握三类核心数据:
1. 需求历史数据:这是预测未来的基础。不仅要看销量,还要分析销售模式(是平稳、趋势性还是季节性?)、促销活动影响等。
2. 供应端数据:包括采购提前期(从下单到入库的时间)、生产周期、供应商的稳定性和最小起订量等。这些数据决定了“补货速度”。
3. 库存现状数据:实时准确的在库、在途、已分配库存数量。这是做决策的“当前盘面”。
第二步:分类是关键
针对不同重要程度的产品投入不同的精力进行管理,例如可以用经典的ABC分类法对产品进行分类管理,通过分类,能把有限的精力,花在“刀刃”上。
第三步:模型是大脑
有了数据,做了分类,接下来就是用模型来计算出“何时补货”和“补多少”。比如两种最经典也最核心的模型:定量订货法和定期订货法。
第四步:复盘是灵魂
市场在变,供应链在变,库存计划也绝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死计划”。必须建立动态复盘与调整机制。
· 定期回顾:每月或每季度,召开库存分析会。关键指标包括:库存周转率、现货满足率、呆滞库存比例等。
· 分析偏差:为什么这个月的库存周转率下降了?是预测失误了,还是供应商延迟了?或是某个爆款超预期了?找到根本原因。
· 持续优化:根据复盘结果,调整你的分类、模型参数(如安全库存水平、订货点),或优化供应链流程(如寻找更可靠的供应商、缩短提前期)。
库存计划也是一个“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DCA)的持续循环过程。当开始用科学的方法武装库存计划时,你会发现,不仅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企业打造一条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供应链护城河。